信息动态

河北共青团改革动态2022年第6期

发布时间:2022-07-19 发布人:河北共青团 点击次数:36110

编者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心关爱青年成长,特别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科技就有前途,创新就有希望”。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广大团员青年“向科学进军”,“在科技攻关岗位奋力攀登”,这既是对广大团员青年投身科技事业的高度肯定,更是对科技战线攻坚克难、勇于创新的鼓舞鞭策。近年来,全省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怀揣远大梦想、牢记党的嘱托、肩负时代使命,在各条战线、不同岗位上奋勇向前、崭露头角。现将省农林科学院经验做法进行刊发,供各地学习借鉴。

省农林科学院:搭建施展才华广阔舞台

凝聚农业科技创新青春力量

 

省农林科学院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站在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的高度,不断深化对青年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做好青年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大力实施“青年十条”专项行动,全力支持青年在农业科技事业中“挑大梁、当主角”。

一、系统谋划,明确青年工作“主攻点”

一是强化政治担当,把青年工作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实。省农科院党组多次在院党组会、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部署贯彻落实举措。院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带队到农业科技创新一线、科技服务一线调研青年工作,与青年干部、科技人员座谈交流,多次出席青年主题活动指导青年成长,引领全院各级党组织、领导干部走近青年、倾听青年。二是准确研判规律,为青年人才脱颖而出铺路搭桥。结合农业科研和青年成长规律,制定出台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条件五年建设规划》等战略性文件,逐年细化《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点》,在青年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监督等方面下真功夫、打组合拳。

二、靶向施策,涵养青年干事创业“生态圈”

省农科院启动覆盖青年成长成才全链条的10个专项计划,为青年提供全方位支持,激发青年创新活力和奋斗热情。一是青年农科英才引进计划。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参加河北省省直事业单位统一招聘;对符合招聘计划的博士研究生,不受集中招聘时间限制,随时组织招聘;采取选聘方式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已出站的博士后、本硕均为“双一流”高校毕业且以第一作者发表本专业SCI论文1篇以上或在国家一级学报发表本专业论文2篇以上的硕士研究生等,已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18人(其中3人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三层次人选)。加强与农业重点高校就业办和名导名师团队联系,通过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选聘博士和优秀“双一流”高校硕士。修订《关于引进紧缺专业技术人才暂行办法》,加大高层次紧缺人才引进力度,细化引进人才条件和待遇,针对驻石外研究所招聘博士研究生困难的情况,实行一事一议、一人一策、特事特办。二是青年领军科研团队培育计划。“40岁左右博士牵头,10名以上核心成员、3个以上单位参加”为基本条件,以“国际先进、国内一流”为建设目标,组建首批“农业资源环境与绿色增长”“果树高效育种前期辅助性技术研究”“农业有害生物生防资源评价与利用”等3个青年领军科研创新团队,给予每支团队每年100万元经费资助,自主开展科技创新工作。院学术委员会定期开展督导检查和中期验收,结合实际调整完善研究方向,合理配置人员力量,科学设置绩效任务,确保完成团队建设目标。三是博士、博士后资助计划。设立博士基金,对每名新入职博士给予10万元科研启动费,帮助新招聘博士找准学科研究方向,为下步申请承担更高层次研究项目进行前期储备,累计资助博士27人。修订博士后管理办法,明确入站、中期考核、出站等程序及方式,提高博士后人员的待遇(日常生活经费15万/年,科研经费5万/年)。博士后在站期间或出站后首次参评专业技术职务的,可不受单位岗位指标限制,直接推荐申报参加职称评审。累计培养博士后18人,博士后人员获得省级及以上项目资助9项,发表论文25篇,获省山区创业二等奖1项、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1项。在2020年全国博士后工作站评估中,省农科院博士后工作站在全国3300多家参评单位中获得优秀等次(河北省仅2家)四是在职青年学历提升计划。鼓励青年科技人才到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同领域研究室开展合作研究,拓展视野,提高能力,院、所给予适当资助。对于连续几年招聘不到或留不住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所,可以实行在职培养。对于符合研究所学科发展需要,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人员,列入院培养计划,在综合考虑其报考院校和是否为本单位紧缺专业等因素后,经批复给予部分学费“后补助”报销,累计资助攻读在职博士13人。五是青年英才海外培养计划。实施英语能力提升“key工程”,联合河北师范大学连续三年举办英语培训班,累计资助80名青年科技人员完成英语培训,其中9人获得省人社厅优秀专家出国培训资格。每年选派15名左右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赴国(境)外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研发机构开展合作研究,长期培训为1年时间/资助额度11万元,中期培训为6个月时间/资助额度7.5万元。通过海外培养计划,推进全院青年科技人才参与国际合作,不断提升青年科技人才的国际化思维能力和科学研究业务水平。六是青年干部培养选拔计划。修订《处所级领导干部管理办法》《研究所中层干部选拔任用管理办法》《研究所科级干部管理办法》等,对提拔干部年龄作出明确规定,科级干部副职要求不得超过45周岁,加大青年干部提拔力度。全面推行研究室主任年轻化,制定院《研究室建设指导规范》,明确提出由45岁以下青年人担任研究室主任;核心专家在55岁以上的,要明确指定一名45岁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主持过省级重点研发以上项目的青年人作为接班人。七是青年一线锻造计划。通过挂职、驻村、驻点等不同形式,安排青年科技人员根据农时季节、产业发展需要到农业农村生产一线开展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品种技术引进推广、技术瓶颈攻关、乡村人才培养帮带、农业产业功能拓展等,促进青年干部在农业生产最前沿、乡村振兴主战场加速历练成长。加强对新入职青年员工培训和多岗位锻炼,实施轮岗计划,要求新入职人员在本单位管理科室、不同研究室、试验基地、科技服务基地等岗位进行轮岗锻炼,时间不少于半年,帮助其尽快熟悉单位基本情况、产业对科技的需求情况和科研工作流程。八是青年奖励激励计划。设立院青年科技奖,要求第一完成人必须是40岁以下科技人员,每两年评审一次,推动青年学术带头人快速成长,加强苗头性、高质量科技成果储备,为申报国家级、省部级重要成果奖励奠定基础。根据成果转化奖励、推广服务收益分配等优惠政策,鼓励青年科技人员通过成果转化、开展科技服务提高收入。根据院《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奖励规定》,对于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工作人员给予及时奖励。制定《职称评审“绿色通道”暂行规定》,对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科技人员,在职称申报评审工作中不受学历、资历、资格和单位岗位设置数量限制,实行“绿色通道”。九是青年理论提质计划。完善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学习制度,院机关及院属各单位均建立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并将40岁以下青年干部均纳入学习小组,制度化常态化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学术交流、实践教育等。建立院党组成员包联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机制,院党组成员担任政治理论学习导师,不定期参加所包联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活动,点评指导学习情况,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并每年至少作1次辅导报告,通过专题党课、理论宣讲等形式,为青年干部讲授党的创新理论成果。青年干部分批次列席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推进青年干部跟进学、同步学。十是青年成长护航计划。在青年入职、岗位晋升等重要节点,通过廉政谈话、座谈交流、警示教育等方式,教育青年干部、科技人才扣好“第一粒扣子”。紧密结合农科院青年思想特点和工作习惯,精心设计内涵丰富、形式新颖、互动性强的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探索将各类主题教育的有益经验和有效做法转化为制度化成果,切实提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针对性实效性,引导青年自觉践行新时代农科精神。

三、尽锐出战,谱写农业科技事业“青篇章”

一是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整体水平持续提升。在做好科技奖励工作的点滴实践中,把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贯穿全过程各环节,确保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全院团委、团支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青年工作委员会等青年组织创新形式载体,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引导青年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学树德、以勤敬业、以廉修身,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和道德修养。近年来共组织开展青年理论教育100余场、主题演讲交流10余场、参观科技志愿服务500余次。着力培养忠诚可靠的青年政治骨干,派遣14人次青年代表参加省直学习培训班,78人次获得省直五四标兵、省直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冀青之星等荣誉称号。其中,新增博士31人,硕士37人,博硕士占比达到67.8%,较2017年增6.3个百分点;截至2021年底,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达458人,占在编人数52.5%,科技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青年领军人才不断成长,拥有省级以上专家称号青年科技人员超40人次,其中省政府特贴专家7人,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一层次人选6人、二层次人选15人,省青年拔尖人才12人。青年科技人员已经成长为全省农业科技战线的主力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不断贡献青春力量。二是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省农科院青年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科研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为主,全院累计承担省部级以上重点科技项目500余项;主持承担国家基金28项、省基金35项,获批省基金首批重点项目和首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坚持产业发展导向,青年科技人员中拥有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4人、综合试验站站长3人,省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2人、岗位专家10人、综合试验站站长7人,高效服务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3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主持获得省部级一等奖7项。审定(登记)农作物新品种131个,其中国审品种30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授权47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204项;发表SCI论文107篇,一级学报论文119篇;自研的58项农作物新品种和绿色安全新技术列入省部级主推序列。三是以科技服务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实施。省农科院以45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为骨干力量,在全省9个设区市的40个县(市、区)建设科技成果示范基地44个,示范面积130万亩,推广新品种、新技术300余项,举办技术培训与现场观摩超2500余场次,培训新型经营主体或农民18万人次以上,示范效果得到主管部门和广大农民认可,其中34个基地(点)被认证为各级现代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或农业创新驿站,15个基地所在村(镇)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70余人次青年科技人员被当地政府授予县级“科技服务先进个人”称号;深入开展科技帮扶,省农科院坚持把青年科技人员派到生产一线和扶贫一线,在实际工作中锻炼成长,结合省“三区”人才科技专项,每年选派70名左右青年科技人员深入贫困地区开展科技帮扶,科技扶贫成效显著。先后派遣青年科技人员9人,到崇礼区青三营乡朝阳村和南窑村担任第一书记或帮扶工作队队员,扎扎实实开展驻村帮扶,实现2个村稳定脱贫和持续发展;将宽城县打造为万亩板栗科技示范基地,带动板栗种植增至8000多亩、40多万株,实现年产板栗500吨以上,村民年均收入超5000元,基地所在的艾峪口村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年购销板栗5000-8000吨,打造了全省产业扶贫致富示范典型;将阜城县打造为酿造高粱绿色生产基地,带动全县5个乡镇、43个村、8000多户开展绿色高粱种植,年利润2400余万元,有效增强了我省高粱产业影响力,极大推动了高粱产业发展。

  (编辑:团省委 焦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