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团工作

共青团承德市委:抓实“五个基本”建设提升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水平

发布时间:2024-02-27 发布人:河北共青团 点击次数:8380

为深入贯彻落实县域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要求,团承德市委着力加强组织、队伍、活动、制度、保障“五个基本”建设,不断提升县域改革整体水平

一、创新方法、扩大覆盖,健全基本组织。一是传统领域统建。通过党建带团建的方式,推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学校、乡镇(街道)、村(社区)等传统领域团组织建设及时跟进,实现传统领域团组织全覆盖。目前,全市共有传统领域团支部7921个。二是区域组织联建。在摸清团员数量、明确组建条件、加强思想引导基础上,探索在不符合独立建团条件的商务楼宇、经济园区、商圈市场中组建联合团支部,不断延伸团的工作触角。联合县级组织部门广泛开展青年工作委员会建设工作,在团员少、青年多的单位新建青工委125家,实现团组织覆盖面的有效补充。三是两新领域共建。主动争取组织、民政、人社等部门支持,建立社会组织信息台账,引导“两新”组织与全市247家团属“青年之家”深度共建,借助团属青年社会组织、青年社团力量,通过网上群组方式,加强对两新组织和快递等新业态新就业青年群体的组织覆盖。目前,全市共有非公企业团支部580个、新社会组织团支部316个。

二、拓宽渠道、严选活用,建强基本队伍。一是选优配强班子成员。团市委主动加强与县级党委组织部门沟通,打破身份、职级壁垒,充分吸纳政治上强、有事业心的青年政治骨干、非公企业、新社会组织等各领域优秀青年进入团的干部队伍,为每个县区团委配备挂(兼)职副书记2名,班子选用实现新突破。二是抓好机关干部配备。通过向县区党委发函、定期通报专职团干部配备率等方式,推动全市县级团委机关专职干部配备率、在岗率均达到99%,保障团的工作稳定运行。三是积极借助社会力量。指导县级团委积极搭建公益岗、见习岗、社会实践岗等青年发挥智慧才干、参与社会实践的平台,定期招募来自非公企业、社会组织、高校大学生等领域优秀青年骨干,自改革以来新增县级团委工作人员64名,推动各类编制外工作力量比改革前增加1.2倍。

三、丰富载体、发挥作用,开展基本活动。一是发挥“三项功能”提高党政满意度。发挥教育培养功能,开展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等主题团日活动,覆盖团支部7921个、团员15.19万人次,通过五四奖章、“两红两优”、青年岗位能手等典型选树活动,培育1700余名团员青年优秀带头人;发挥组织动员功能,围绕助力乡村振兴、疫情防控、文明城市创建、大型赛会等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组建团员青年突击队、志愿者服务队,引导青年积极参与党政中心工作,全市176支青年突击队被任定为“河北青年突击队”。发挥政治录用功能,在健全推优入团、推优入党等传统机制基础上,探索邀请大学组建乡村振兴工作站、组建“英才计划”人才库,为党做好青年人才工作、青年统战工作提供助力。二是注重“三个导向”让青年更有获得感。注重社会倡导,通过开展“团检护航”专项行动、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组建“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服务中心”等方式,维护青少年发展权益、构建清朗网络空间;注重成长促进,围绕就业、教育、婚恋等青少年急难愁盼问题,广泛开展民营企业招聘会、电商人才培训、“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青年交友联谊等各类活动140余场次、服务青年10万余人次;注重社会参与,发挥共青团组织育人、实践育人优势,广泛开展桑梓计划、“青耘中国”直播助农、我为家乡代言、与爱童行等社会实践活动,帮助青少年体验社会生活、培养社会化技能。

四、立足长远、注重实效,完善基本制度。一是健全团干部管理制度。指导县区联合组织部门,实现加强团干部队伍管理办法、选配挂兼职团干部管理办法等制度性文件全覆盖,为团干部源头管理提供遵循。二是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争取县级党委支持,探索建立起团县委班子绩效考核和履职评价考核办法、基层团组织书记述职评议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在定职责、定目标、定奖惩等方面进行细化,充分发挥年度考核指挥棒作用,打通干部成长发展通道。三是健全团员发展标准制度。指导县区联合教体局,实现少先队员积分入团实施细则、推优入团实施方案、入团积极分子培养评价实施意见、三会两制一课等制度性文件全覆盖,进一步细化严格入团标准,保障全市8598个团员指标合理使用,新发展团员质量明显提升。

五、强化责任、夯实基础,落实基本保障。一是推动党团队育人链条贯通。在市县两级建立出台全面加强少先队工作的实施方案,从少先队阶梯式成长激励制度、新时代共青团激励机制等方面入手,完善党团队一体化育人链条。通过每周下发KPI指标通报的方式,督导推动基层团支部开展团员先进性评价参与率达到98%。指导县区全部联合县委组织部门出台28周岁以下离校青年“推优入团”和团员青年推优入党实施办法,推动新发展28岁以下党员推优入党比例超过60%,年满14周岁、未满15周岁少先队员100%推优入团。二是夯实党建带团建基础。推动党组织每年至少召开1次会议专门研究共青团、少先队工作,对团组织书记开展1次业务考核评价。通过联合下发通知的方式,争取县级党委和政府每年至少牵头召开1次青年工作联席会议。联合县委、组织、教育等部门,建立健全党建带团(队)建、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团教协作、经费保障制度,并形成长效机制有效落实。